那个90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师:希望自己能成为患者心中的一束光
作为在医院里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交流最多的群体之一,康复治疗师充当着病友亦医亦师亦友的角色,是病友康复路上的引导者、支持者,是病友所有辛酸、喜悦的分享者,因而,对于病友的个人经历和悲喜更容易共情,更有感触。
大家还记得昨天我们在公众号转载的《90后小伙摔一跤后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才能独立行走》这篇文章吗?以下文章来自此文中提到的这位患者的康复治疗师。作为与这位患者相处最久的人之一,25岁的康复治疗师关书博在指导和帮助他康复、树立康复信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非常多的感悟,心路历程也经历了不少变化,也引发他对于康复治疗师这一职业的一些思考。希望这位年轻康复治疗师的所思所想所感,能让屏幕前的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治疗师再多一点信任,对康复训练更多一点坚持,大家齐心协力,早日康复,重回正常生活。
我希望自己 能成为患者心中的一束光 此前在院区举办的“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演讲中,有个同事引用了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因为在对康复患者的治疗和训练指导中,关注患者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患者的精神情绪状态对康复治疗的影响很大,只有让患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让他主动参与到训练中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康复。 我目前负责的一个病人,是和我年龄相差不大、刚30出头的年轻小哥,但其实早在他入院前,我就已经听说过他的一些故事。某天在附近店铺买东西时,老板告诉我说小区有个经常抽烟喝酒的小伙子前些天喝醉了摔了一跤,摔到了头,挺严重的,被送到医院戒酒瘾去了。没想到1个多月后,命运的齿轮让我们有了交集,他转至我们医院,我成为他的康复治疗师。 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哥的时候,他身体右侧是完全软瘫的,言语不利,感觉也减退了一半。初次见面,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身体情况,而是他时刻不离嘴的槟榔。我试图用易懂的医学知识劝他不要喝酒、不要嚼槟榔,他说酒可以不喝,但槟榔不能,槟榔就是他的命。我扶他坐起来时,他还是坐不稳,因右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手部无法为他提供力量支撑,他问我,他的手是不是从此就废了。 他这句话让我很是痛心,也让我感受到他对康复的渴望。在这种时候,作为治疗方,能否用较好的方式给到患者正向反馈,帮助他树立起信心,对患者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也关乎他之后的整个康复进程。尤其是年轻患者,往往崩溃就在几秒间,你的回复如果略带迟疑,或者眼神在他看来有所闪避,都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打击。 我语气坚定地告诉他,只要坚持康复,就一定会有效果,然后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和他分析他的病情,告诉他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治疗是要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坚持多久能见效,达到一定效果后下一个阶段怎么训练。我告诉他,病魔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与它斗争到底的勇气,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他、帮助他,希望他能相信我们,不要放弃希望。他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真的有在努力配合我们的各种康复治疗和训练,偶尔也会因为太累了偷点懒,但在我们坚定的鼓励声中,他又还是咬咬牙动了起来。全身肌力训练、器械训练、平衡训练等康复训练都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但过程相对枯燥无趣,为了让他保持好这股积极性,我总是会尽量去创造话题吸引他的注意力,在他情绪低迷的时候安慰和鼓励他。 整个康复过程中,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也都在努力地和他拉近心理距离,耐心倾听他的烦恼和担忧,设身处地为他提供建议,分享康复进步的喜悦,为他提供心理支持。彭松波总监每次查房时也会特意来查看他的康复进度,指导我们如何根据他的情况对康复训练方案和方法进行优化,也会鼓励他继续坚持。 可喜的是,在日复一日地努力坚持下,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能独立站起来,在帮助下扶着助行架走几步了。如今,来到第三个月,他已经可以做到独立步行约20米,恢复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个月下来,我和他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相处得越来越像朋友,在他想偷懒时“吐槽”他几句,他也能乐呵呵地接受并改正,对我的各种建议也都认真听取。唯一让我受挫的是,和他斗智斗勇了这么久,仍然没能让他改掉嚼槟榔的习惯。 但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康复治疗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在他内心焦虑和迷惘无助时,我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他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他的康复之路,在他每每因我的开导而放松时,因我的帮助而取得康复成果时,我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觉得自己的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此,我也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对我们康复治疗师再多一些信任。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患者来说是漫长的,也是十分痛苦与难熬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最怕是患者自己产生惰性或者丧失信心,训练积极性变低,从而影响正常的康复效果。我们最期盼的,是患者和家属能给予我们信任,积极配合我们的各项训练,大家一起齐心努力,早日康复出院。